今年夏天是名副其实的高温酷暑,校园里的各种国际化交流活动也非常红火。9月5日,以韩荣熙为团长、由韩国大学生组成的韩国青年代表团一行135人,访问了我校并与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代表团访问我校期间,与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的师生进行了书法交流,参加了有关中国书法的讲座,观摩了书法碑拓,实地参观了兰亭风景区。同样是在假期,13位学生前往台湾首府大学进行了为期8天的学习交流;2位同学赴旧金山、洛杉矶地区,参与赴美社会调研项目,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另外还有3位同学参加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暑期海外课堂和中美名校学生交流活动。
2012年7月2日,《光明日报》第6版以“‘嫁接’走出教育国际化新路”为题报道了我校教育国际化工作。“嫁接”一时成为了校园的热词。随着“嫁接”模式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学院开始着手推进这一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国际化教育带来的益处。与此同时,“嫁接”模式带来的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也让师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走出去,开阔视野对于教师“教”和学生“学”来说的重要性。近年来,教师短期出国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生参加校际交流、交换人数大幅增加。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效应日益明显。
专业建设:“嫁接”国外高校打造优质教学资源
经管学院在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功“嫁接”英国考文垂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正效应让更多的学院开始对“嫁接”模式跃跃欲试。
2012年10月中旬,纺织服装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学院达成协议,签署了“2+2”、“4+1”联合培养学生协议。从当年9月1日起,纺织服装学院学生在学校完成学士学位课程计划前两年的学业,而且前两年的核心学位课的平均分高于或等于75分,英语水平达到要求(雅思成绩在6.0及以上,或网考托福成绩不低于80分),就可被录取进入曼彻斯特大学纺织工程及相关专业学习,在剩余的两年内须遵守曼彻斯特大学的考试规则,毕业时将获得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学士学位。
2012年3月26日,美国南方理工州立大学国际项目部部长Richard博士、副部长孙博士来工学院进行访问,具体洽谈自动化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课程对接,双方就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对接、学分分值情况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习等细节进行了交流。
随后,工学院开始积极筹划自动化专业中的“电气控制方向”对接美国合作方——南方州立理工大学的“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专业事宜。经过调研研讨、总体设计、具体撰写、内外接洽等若干阶段,目前已完成培养方案修订。
据学院负责人介绍,此次培养方案将按照“2+2”的总体思路确定培养方案框架,制定培养方案分学期计划和学分总量。前两年属于整体移植,凡是合作方方案中必需的课程,都整体加以复制。后两年属于部分嫁接,凡是合作方有的课程,继续保留,并且根据对方教学大纲调整我方教学大纲;部分课程结合双方情况,作适当调整和增删。
与此同时,医学院护理专业也在积极推进同芬兰于韦斯屈莱理工大学健康与社会研究学院、英国考文垂大学健康与生命学院的教学“嫁接”。 从2011年9月开始,医学院同这两所学校开展了学生交流、课程引进和教师进修等项目具体合作内容,双方互派教师交流,互派学生进行短期交流学习,选派了8名教师赴芬兰和英国进修,顺利完成6名交换学生的学习交流任务,为下一步开展本科生“3+1”培养模式的合作办学奠定了基础。
让普通大学生享有优秀教育资源,用相对较低的价格享受国际化教育;在促进教师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同时推动学生学会“学习”。这种“嫁接”模式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何保持这一成效不退化呢?正如叶飞帆校长指出,“一是在双方你来我往中实现中外利益的均衡,二是通过教师培养经费有重点的集中使用来解决经费的平衡,三是在专业教学团队营造国际化氛围产生持续的教学改革压力和动力”。
师资队伍:以国际化视野铸造优秀教师
除了专业“嫁接”外,让更多的师生走出国门进行各种短期交流和培训,是学校推进教学国际化的另一有力抓手。
今年暑期,我校经管学院张锋、丁志刚两位老师前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学;外语学院王旗英、教育学院鲁志鲲赴美国苏比利尔湖州立大学访学三个月;工学院赵伟强前往美国南方理工州立大学访学;纺织学院邹专勇前往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访学;纺织学院戴淑娇则在美国南方理工州立大学开展访学。与此同时,8月31-9月7日,数理学院俞军捷克共和国参加“物理科学中的数学模型国际研讨会”。
随着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更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需要踏出国门,开阔视野,把更先进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学中来。正如工学院叶军老师所说,通过美国大学的学习、调研、教学及科研的交流工作使我深深认识到,教育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体验,在体验中,在教师的启发式的询问中,进行自主思考。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大学教学所缺失的。
为使更多的教师可以走出去学习国外更先进的教学理念,人事处出台了多项举措,一方面鼓励教师踏出国门,一方面为他们出国进修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对外积极争取资源、对内营造良好环境。近年来,我们主动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联络,加强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省市人才管理部门的沟通,为教师进行海外人才培养争取资源、开辟渠道;同时完善系列海外人才培养相关制度,从费用报销、待遇提升等多方面进行调整,给教师创造安心在外进修的内部环境。”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教师出国进修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人事处还增强了选派工作的针对性和培养的有效性,重点或优先资助入选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计划的优秀人才及其团队成员、学校优先或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的骨干人才。针对目前计划外出进修教师外语能力稍薄弱的情况,人事处还多次开设教师外语强化培训班,为教师制定培训方案,邀请资深外语教师为其授课,促成其外语使用水平的迅速提高,顺利通过相关测试。学校设立了每年约150万左右的海外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在逐年提升的基础上确保专项专用,为人才海外培养打下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近几年来,教师出国(境)进修人数大幅增加,2010至2012年,出国进修达38人,其中2011年出国(境)进修人数比2010年增加了近一倍。与此同时,我校教师出国(境)学术交流人数明显增加。外事处数据显示,以2012年为例,2012年比2011年(8人)增加300%。全年报批校际公务出访50余人,其中各类教师学术出访30余人,分别前往英国、芬兰、美国、加拿大、日本、葡萄牙、南非等地参加国际会议、学术项目、短期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
人才培养:让学生领略别样的精彩
“我很喜欢这边上课的感觉,上课气氛轻松,坐姿随意,发言自由。一开始我都担心自己提的问题太愚蠢,后来发现这边的老师特别会鼓励人,她都会说‘good question!’。之后我有问题都会勇敢地提问。课堂里有很多讨论,不同国家的人聚在一起,会讲自己国家的对这件事的解决方式,让我知道了很多新东西。”这是医学院护理系俞雯同学在参加芬兰交流学习后写下的体会。
近年来,学校在推动学生校际交换交流学习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近日,我校又与美国苏必利尔湖州立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协议就行政人员、教师及学生交流做了详细约定。在学生交流方面,从2013-2014学年起,我校学生可以到对方学校相关专业学习一或两学期。美国苏必利尔湖州立大学将提供非常优惠的费用,即每年18875美元(包括学费、食宿在内),并给予我校学生每生每年4958美元的奖学金。截止目前,和我校开展各类合作与交流的高校已将近50所,仅2012年一年就增加了5所较高层次的合作院校,并和大部分高校开展了师生交流。
据外事处介绍,目前我校在学生国(境)外校际交流方面有访问生、交流生、交换生、语言生等四个项目,共和20个来自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的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2012年,出国交换交流学生总数达到56人,比去年(18人)增加200%。共有11名学生通过选拔赴日本、英国、芬兰交换交流学习,13名学生赴韩国文化交流。目前,已有32名学生通过选拔,已于今年2月赴台湾、芬兰、意大利交流学习。
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对全省高校的国际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15年,全省高校开设的全外语和双语教学课程占课程总数的比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平均达到6%,外派交换生、交流生百分比4%,专任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30%。对照这一目标,前行中的教育国际化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