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国文化大学已经快两个月了,我在这里的专业是教育学专业,只是单纯的教育学,所以身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我,还需要修其他学院的课程。不同学院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在这里学习,我明显的感觉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自己慢慢积累,老师只是在课堂上给我们一些提示,一些老师的看法。
感触最深的,是大陆当代文学选读的老师的课。班上都是文学组的学生,一些将来都要去出版社、报社等单位工作,也有可能是当学者的学生。所以老师第一节课就强调,她将带领这个班三年,而每学期对学生要求也会不一样,一次比一次要求要高,所以要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而这门课有要求分组报告(这个和文理学院一样),报告的内容强调的是整组成员的理解,老师的要求是,要把自己当成是教育者,目的是为了让在下面听的人清楚所讲的内容,包括那些对讲解内容没有一点了解的人。令我惊讶的是,一个文学老师培养着不是师范生的学生,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文学组学生在教育方面的能力。
其实每门课的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特色。之后我才知道,文化大学的老师的学历好像都是博士毕业,所接受的教育程度都比较高。来文化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在台湾,似乎拿到大学学士学位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大部分台湾的学生都会选择报考研究生。就连老师也是在不断学习中,而且读的专业跨度也很大,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福利等。
老师们的英文水平也很高,比如教育研究法的老师。我的理解是,教育是全球化的,所以需要很多国际化的知识,了解国际上最新的教育理念,所以英文是必要的。教育研究法的老师在课堂上也是有英文教学的,或者说,相对于教育研究法的理论知识,他注重的反而是专有名词的英文。
还有就是关于这里的课程,老师比较喜欢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选的每门课,几乎都有小组报告,都是需要学生根据老师题目,自己去准备报告内容,然后上台讲演。来到文化大学学习的唯一感受就是,有课程压力,但是又挺喜欢听老师上课的。
期中考结束以后,在这里的学习就开始紧张了,好像从期中考试周结束开始,我就一直在做作业,做各种各样的报告。这里的期中考试安排是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决定到底是做期中试卷,还是上交期中报告,报告还可以分为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
本来还在担心在这里的期中考试会很有难度,因为平时的课程中也有很多之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有些课程是学年课程,现在是下学期,之前上学期的课程没有上)。不过结果最后决定的考试中,只有一门闭卷考,其他几门都是开卷考。唯一的一门闭卷考,老师出的考卷题型只有选择题,而且真正考试那天,老师给的考试时间是20分钟。
第一次接触这个类型的期中考试,和高中的课堂小测验类似,我很难想象老师居然能够用这么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评量学生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不过这里的计分情况挺特殊的,有一门课的测验考试,答错居然要倒扣,就是一题选择题假设是4分,答对得四分,而答错不得分,还要倒扣一分。
这里的课堂很轻松,学生可以自主发言,甚至是和老师开玩笑。上课氛围也很活泼,很少有那种老师和学生没有沟通的课堂。一次课里面其实上的内容不多,但是老师讲的知识点很细,再加上一些时间的互动,两节课100分钟也就那么过去了。刚来这里很不习惯的是,这里的课堂上,你可以看到有好多学生捧着早饭午饭在那里吃,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而且还有同学把宠物带到课堂上来,甚至有一位同学是抱着小狗上课的。其实我意外的是老师的反应。老师针对学生上课讲话会出面制止,但是针对学生上课吃东西,上课抱着小狗听课,老师却没有制止,可能跟这里的氛围有关吧。
其实台湾的本科学生和我们的知识水平差不多,但是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比我们好很多,至少和我比是这样的。在班里,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位很内向的学生在讲台上演讲,或者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是那么自如。
在这里的课堂里你看到的年纪稍长的不一定是老师,可能是学生。因为是自主选课,所以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上课也是常有的事情。